抛开噱头看本质 汽车的这些所谓“黑科技”你真
浮躁,是目前存在于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就拿汽车圈来说,品牌在推出新车型时总喜欢搞出很多新鲜花样,来给自己的产品“加码”,不论是小改款、中期改款还是大改款,似乎都用上了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其背后的目的也很明显——给自己套上“主角光环”,制造噱头刺激消费。
然而,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功能、配置真的就那么有必要吗?论哥今天就挑几个个人认为相当鸡肋的配置和大家聊聊。
分区空调顾名思义是指在一个车厢内可以独立调节不同温度的区域,比如双区空调可以独立调节车内左右两侧空调的温度,而四区空调的前后排、左右侧的温度都可以分别独立调节。
从原理来看,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需要空调制冷系统和采暖系统的相互配合,由负责各个区域的温度风门翻板控制的冷风和热风混合比例,从而实现对该区域的温度控制,再利用鼓风机将不同温度的空气从布置在车内复杂的风道,吹到各个出风口,是一项成本较高的配置。
但即使是一辆再大的车,车内空间也不过那么几平方米,在这么小的环境里进行温度分区,再加上本身车内的空气也在循环,温度很快就会变得一致。
同时对于消费者的使用逻辑而言,当觉得空调过冷过热时一般会选择用调节风量的方式来改善,而不是想要单独调节温度,并且驾驶位吹冷风副驾驶要开暖风的情况也不那么多见吧,是要实力演绎“一个像冬天、一个像夏天?”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个习惯,就是上车启动时,如果有发动机启停,就会在第一时间关掉。
否则当你来到红绿灯口,一脚刹车下去,车子无声无息地进入自动启停的模式,但再次启动时动静非常大,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发动机和车身一起突然抖动,把你吓一跳。
又或者说在你倒车入库时,一不小心刹车踩深了,发动机就停了运作,需要再次激活;特别是在拥堵的城市道路,走走停停的顿挫本来就闹心,突然介入的自动启停,让你在起步时慢了别人一截,然后被插队狂徒挤到了你前头……
在别的国家论哥不好说,至少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在实际用车中,因为道路交通状况和各家技术差异等因素,“自动启停”显得异常水土不服。
至于为什么这项功能在当今的汽车市场会成为标配的功能之一,当然主要出于品牌节油减排的目的,满足日益苛刻的环保法规,说白了就是汽车厂商面对各国严格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作弊”手段,
车载无线充电也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技术,在这个智能手机电池技术发展跟不上节奏的情况下,随时随地给电池充电成为人们拥有安全感的极大利器。而车载无线充电让你可以更加优雅的充电了,上车后只需要将手机放在特定的位置,手机自动就开始充电,想想都感觉很有逼格,一路上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
但仔细想一想,先不论有多少车主的手机支持无线充电功能,即使支持无线充电,在驾驶时也免不了需要操控使用导航之类的功能,而无线充电设置的地方一般在中控台下方,想要边充电边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在无线充电时,该储物格必须要保持“空旷”的状态,毕竟一些厚点的手机壳都会阻碍无线充电的功能,这样的设置相当于舍去了车内为数不多的比较顺手的储物空间,想来想去,还真不如一根电源线来的实在。
不知不觉,自动泊车系统成为当下众多新车的标配。特别是对于很多刚开上车的新手来说,把车顺利地停进车位的确是一个“技术活”,自动泊车的出现仿佛成为了他们的救星。
只是从这项功能本身来看,它的技术还未达到一个相对成熟、随心所欲的地步。比如对于车位长宽要求高;在道路繁杂,车位紧缺的大都市里,就自动泊车那几个固定模式而言,或许你也不敢从容不迫的放手,让系统自己“盘”它。
就算是它能做到万无一失,想要顺利的停进一个车位,自动泊车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在1分钟甚至更久,在你的身后或许会传来此起彼伏的喇叭声。所以总结一下这项功能目前的现状就是困难的停车位无法使用,宽敞的车位不如自己停来得便捷,在无人驾驶技术还没有完全普及的今天,开车这件事确实没多少的捷径可走,与其花大价钱去买搭载自动泊车的车型,不如自己夜深人静时多在车库练练技术……
写在最后:论哥倒不是拒绝时代前进的步伐,只是厂家们应该去思考:你们认为用户需要的新技术和新功能,是否真的就是用户需要的?或者,你们现在所能够提供的新技术或者新功能,虽然戳到用户痛点,但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毕竟好的科技是在人们感觉不到科技存在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科技在发展,但如何下沉到用户体验的提升仍旧是一门学问,并不是粗暴的植入,而是巧妙的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