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教育生活场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不因为老师比自己年纪大一点,就不敢在老师面前随便说话。某一个同学的见解与其他的同学们都不同,老师也一样热情地鼓励他谈谈自己的志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多么理想的教育生活场景啊!就连“惶惶如丧家之犬”,也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大圣人也禁不住感慨:“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教育为什么一定要争分夺秒,急功近利,声嘶力竭,死卡硬压,气急败坏,要死要活呢?当目标过于集中,愿望过于急切,情绪过于激动之后,教育教学的过程就由接触——理解——体检——认同——践行——内化的复杂过程简化为忽悠(施压)——顺从(屈从)的简单变化。大家只要看一看每年高考前后考生们在教学楼上撕书、抛书的漫天“花雨”就容易理解我想说的意思了,那样的壮观场面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
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着汤姆为使他的工作产生更大的影响所做的努力,这时汤姆弯下腰捡起了一块小鹅卵石。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名男生正要用砖头砸同学,立即将其制止,并让他到办公室等候。
陶校长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到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学校餐厅门口,整洁的道路上,一张废纸赫然在目,特别刺眼,成群结队的学生有人从旁走过,有人从上踏过,竟无一人弯腰捡起,其中不乏学校的干部和老师。
卢志文校长远远看在眼里,却痛在心头。早读前夕,从餐厅里走出来的师生越来越多,成百上千的人过去了,校长的心情随着走过人数的增加,变得越来越沉重。
平时见到这种情况,校长会直接将这张废纸捡起。但今天卢校长忽然有一种欲望,想看看,这张废纸,到底会有谁将它捡起。“一举为善,天下为善”;“文明,从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开始”;“校园无小事,件件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立则”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可大家都懂的道理却少有人做。
每一双踩踏那张纸的脚,都像是踩在校长的心上。校长是多么希望这时候能有一个人,弯腰把那张纸捡起来。
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过去了,卢校长在心里想:如果哪位同学能捡起这张纸,我一定要奖励他。
随着那张纸被践踏的次数越来越多,卢校长心里设定的奖励标准也越来越高:一支钢笔,一部词典,一笔奖金……当卢校长把这笔奖金的标准提到1000元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很自然地弯腰捡起了那张纸,那是翔宇教育集团李斯凤老师。李老师捡起那张纸,便随着匆匆的人群,向教学区走去。在教学楼之间的果壳箱旁,李老师把那张纸丢进了标有“可回收”一边的桶里。校长看到这一切,心里充满着感动。
上午,市督导组的领导专家们在学校里调研,卢校长照理应该陪同,但他却没有心思应酬领导、专家们问话。卢校长在心里盘算着要怎样兑现心中那个不为人知的承诺,并打算要给李斯凤老师写一封信。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该褒扬。做一件好事的时候,人们并不在乎能否获得好报,更不在乎别人是否知道;但,看到别人做好事的时候,不去鼓励,是不可饶恕的!
曼丽开始关于平面几何的游戏。她通过戴着手套的手,在她的可视化工具里,按下一个正方形的边,然后变成了一个菱形。
当天下午,曼丽会去学习中心进行团队项目工作,也许是去打篮球。但首先,时间是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她必须保证自己在课程中心选组的个性化课程计划能够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