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的碰撞;感
《闪光少女》是一部由王冉执导,徐璐、彭昱畅等主演的青春、励志喜剧电影。虽然这部影片的制作和创作层面还不够优秀,但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闪光之处,片中民乐与西洋乐多次碰撞的桥段让人震撼,同时勾起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故事发生在一个音乐学院,这个音乐学院推崇西洋乐器,对民乐极为不重视,总是差别对待。因此,学生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与隔阂,学校便用一道铁门将民族乐学生隔开,防止他们打扰西洋乐学生学习。
影片中还夹杂着一些感情戏,学习民乐的女主爱上了即将出国深造的西洋乐师哥,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没有结果,不管女主如何努力,学习西洋乐的师哥仍百般拒绝,甚至当众羞辱。实在看不下去的男主站出来吼道:
王文你知道什么是扬琴吗!扬琴,明朝从波斯传入中国,与钢琴同宗!第一架钢琴发明于1709年德国,可扬琴到今天呢,已经在中国存在400多年了!400多年了,你凭什么瞧不起她!民乐的声音你们听过吗?历史你们了解吗?如果它不牛, 那我们学这么多年有病啊!等你们出国,难道不想告诉外国人,我们自己的音乐也超厉害的,来你们这儿,学你们的音乐只是因为喜欢!这样告诉他们不是更酷吗?
由一场感情戏为铺垫,烘托出男主对于西洋乐学生瞧不起民乐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后来经过百般努力,民乐学生终于登上了音乐会的舞台,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了古筝、二胡、扬琴、编钟、唐鼓等民族乐器的无限魅力。
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在音乐审美观点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体现不同。
1)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
西方古典音乐讲究和声以及和谐度,而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注重旋律的优美,西方古典音乐讲究节奏,而中国传统音乐更注重气息。
2)从艺术层面上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讲求悟性慧根,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注重美学及其功能性,因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典型的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中国的音乐源于中国的文化,发展于中国的社会,后来又借鉴了西方国家的音乐,发展至今。虽然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存在着差异性,但音乐无国界,中西方音乐文化早已有共通之处,在无形之中相互影响。
如果非要分出高低,那好比问我: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哪个厉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创新时代,我们华夏儿女应该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了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共18支,比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按孔骨哨先进。除此之外,周前的乐器就有二十多种名称,常见的有鼓、磬、钟、铃等。由此可见,我国器乐的发展历史十分的悠久。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影响力也是超乎想象的。
可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现代青年面对如此博大隽永的中国文化,竟然无动于衷。由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问题迫在眉睫。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被美国一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有车有房,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1950年,他放弃在美国的富裕生活,回到了祖国,并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其内容主要是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句句肺腑之言,坦露出他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华罗庚说:数学无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同样身为华夏儿女,我们必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还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只要我们铭记传统文化,不忘本,携手点亮传承传统文化的灯火,才能照亮未来的路!